[法]米歇尔•芒松:《永恒的玩具》

[法]米歇尔•芒松:《永恒的玩具》

[法]米歇尔·芒松:《永恒的玩具》,苏启运王新连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8月,26元

吸引我买这本书有以下原因:一,它是特价书;二,这是关于一个貌似平凡的物事所做的严肃的学术工作,之所以说其严肃,从此书最后附上的46页的注释可见(中文版影印保留了所有注释,真不容易);三,这个主题我非常感兴趣。

读了发现有些失望,文笔和论述都没有激发我的兴致,所以很快就翻过了。其中引用洛克、狄德罗、卢梭、康德等人关于玩具的言论,倒是吸引了一下我的眼球,不过作者本人似乎并没有在深度上再有所挖掘。最后一章的“结论”我看了半天也没看出作者究竟下了什么结论,我也没有注意到作者对标题“永恒的玩具”的进一步阐释——玩具为什么是“永恒的”?

我之所以关心“玩具”这一主题,首先是因为玩具是属于儿童的。自看了《童年的消逝》后,童年的问题在我的视野中变得突出起来;其次是牵涉到关于“技术”的问题——作为技术实体的器物决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工具”,还包括宗教和仪式器物、艺术作品,以及玩具。玩具实在是将技术与自然、将工具与艺术联系起来的东西。一些玩具可以直接取自自然,另一些则需要精妙的设计和高超的工艺。

或者可以说玩具是为了获得愉悦的工具,不过更好的说法或许是玩具并没有明确的目的。“玩”是一种不需要目的的活动。一个再没有主见,再没有追求的人,也还是懂得玩的。当你拿起一只锤子时,你总是会想着钉子,但当你拿起一件玩具时,你并不需要有别的目标,你只需想着这件玩具本身。换一种说法:我们说拿锤子是为了敲钉子,那么敲钉子是为了什么呢?要是非要追溯到底的话,大约任何目的最终还是要归结为求得愉悦、满足或充实感之类的吧?但玩具和其它工具不同,不需要绕圈子,它直接指向终点,

锤子、斧子这些有“指向性”的工具与玩具这种没有明确指向的技术实体相比,哪一种对于人们更重要,或者说哪一种是更本真的技术呢?或许玩具才是更根本、更原初的?如果说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是整个人类文明成长的缩影,那么,他手中最初拿起的,并不是锤子,而是玩具——即便是一颗核桃之类的自然物或一把锤子之类的工具,到了一个孩子手中仍然会变成“玩具”。孩子或许是在玩玩具中,构建起他自己的世界的。我现在有些相信:人类制造的第一件器物,并不是用来打猎的,而只是用来玩的。

2007年10月6日

最新评论

  • 依芜

    2007-10-06 20:09:56 

    有时候想到如果童年真的是人类初期历史的缩影,那还真是太震撼了——上帝把答案放置在百亿人类的生命中。微观与宏观的又一壮丽的统一……
    我想说
    伟大的童年!
    我也是相当关注童年的。不过可能是出发点不同吧~我似乎最关注的童年心理形成过程。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