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

[美]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

[美]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吴燕莲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这本书也是我恨不得把全部都摘记下来的那一类,强烈地推荐!不过,由于之前已经“小古季度推荐”了波兹曼的《娱乐至死》,就不把这本也定为“季度推荐”了。

与《娱乐至死》一样,《童年的消逝》也是以媒介批判为主题的,不过视角却并不一样——《娱乐至死》关心的是理性与思考的逝去,而《童年的消逝》则关心的是纯真与游戏的逝去。事实上,这两股趋势是相联系的,现代人既失去了“成熟”,也失去了“幼稚”;既忘记了思考,也忘记了游戏!

在这个娱乐的时代,游戏恰恰被人遗忘。现代人恐怕很难分清楚游戏、消遣、娱乐、竞技这些个概念了,反正都是为了取乐不是吗?当然,游戏是快乐的,但它不同于消遣、娱乐或竞技。

现代人需要“娱乐”,因为他们过于忙碌、过于紧张、过于疲惫,因此需要所谓的“劳逸结合”——但问题是,为什么劳动似乎理所当然地成了一种枯燥的、不快乐的、压抑的、不靠娱乐来调剂就会令人受不了的活动了呢?另一方面,现代人身体虽然忙忙碌碌,但心灵却空空荡荡,使人们难以忍受无事可做时的空虚感,于是,空闲的时间必须设法“打发”,但人们又懒于思考,只是偏爱用放纵来消遣;同时,功利主义使人们不能想象毫无目的的玩耍有什么意义,但信仰的缺失又使人们找不到寄托意义的“目标”——必须向前进,但又不知道最终的方向,便只好追求“前进”本身了。于是即便是“Game”,也一定要追求“更高、更快、更强”,但在这个充满着所谓“竞争”的时代,人们很难明白“自我超越”是什么意思——即便有些人宣称明白,其实往往还是靠的依赖外在的、量化的标准来衡量自己。人们理解的“更”当然是在互相比较中体现的,“Game”也就成了“竞技”,成了“比赛”。

属于儿童的游戏——或许更准确地说:玩耍——快要在孩子们的生活中绝迹了,为儿童组织的成人式的竞技比赛倒是越来越多;玩具的地位逐渐被游戏机取代,布娃娃也开始攀比时装和打扮……

儿童的成人化也伴随着成人的儿童化,这并不是说现代的成人都“童心未泯”,而是说“成熟”也消逝了——没有幼稚,就没有成熟,反之亦然。

本书分为两个部分,前半本书梳理了“童年”的“发明”——童年并非自古就有的,波兹曼指出,童年的概念与羞耻心密不可分。而羞耻概念有两个组成部分,一是“礼仪”,二是“秘密”,因此在一个野蛮的或者没有秘密的社会是没有童年的。只有当一个儿童需要经过学习才能逐渐地掌握成人的礼仪、了解成人的秘密时,才真正存在所谓“成年”这一过程。在一个缺乏礼仪的口头文化中——例如中世纪,儿童只要成长到熟练地掌握语言(比如7岁)——这是不需要专门的训练的,就与成人没有什么差异了,除了生理上的发育外,心智上的成长到此时就告一段落。而印刷时代的到来重新塑造了童年,因为印刷术改变了交流的方式,使得“秘密”可以得到保护,使得儿童不得不通过漫长的学习和训练才能最终获得成人的知识。

但大众媒介时代却又改变了这一切,当电视取代了印刷品成为了主要的传播媒介时,成人的秘密又不再存在——一个儿童掌握“看电视”这一能力甚至恐怕比掌握口语能力更容易,我们听说过阅读障碍、书写障碍、语言障碍,却从未听说看电视有特别障碍的病症。电视对观众不加分别,而消费时代的“礼坏乐崩”又使得关于性、丑恶、贪婪、犯罪等这些原本属于成人的秘密越来越不加遮掩地出现在儿童面前……

我记得很早以前看到过这样一段电视节目:几个小孩向大人们提出了有关性的问题,一个中国家长支支吾吾地讲了一些童话故事来回答,而一个美国家长却翻出一本图册,耐心地向孩子们讲解知识……当时,我也觉得:“哦,中国的家长多么保守,西方的家长多么开放,啊!”但现在我知道,这实在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啊!“童话”被遗忘不正是童年的消逝吗?童话实在是一种最明智的虚伪,它既保护着成人的秘密,又能够以儿童容易接受的方式揭露现实和邪恶,保护儿童不受创伤。当然,童话的失落不能怪罪儿童性启蒙,事实上,现在不得不强调儿童性启蒙之类的教育的原因是:秘密根本守不住了,如果不主动进行教育,儿童也将从电视和其它途径完全不受控制地获取那些秘密。

没有秘密,也就没有羞耻感,同时也没有了好奇心。电视文化所带来的不仅是理性和思考的堕落,同时也是感性与情感的消亡。电视新闻把所有令人愉快的、令人激动的或令人悲伤的、令人恐惧的场景和事件快节奏地、支离破碎地串在一起,始终保持迷人微笑的主持人从来不给观众足够的时间去“感觉”,观众来不及作出合适的情绪上的反应时,就将面对下一条新闻或者一条广告。总之,电视使得人们的理智与情感都变得麻木了,剩下的只有单纯的快感和情欲。

最后,波兹曼并没有完全放弃希望。即便失去童年,也不等于我们要失去一切。而且,虽然社会的潮流不可逆转,但个人仍有办法抵制这个时代,总会有这样一群顽固的抵抗者,将守住对童年的记忆。

第5页
两位出色的英国史学家彼特和艾沃娜·奥佩专门研究儿童游戏,他们坚定了几百项传统的儿童游戏,当今美国儿童常常玩的游戏几乎没有一种。就连两千多年前在伯里克利统治时期的雅典就已经出现的捉迷藏,现在几乎已经完全从儿童自发的娱乐活动中消失了。儿童游戏,言简意赅地说,已成为濒于灭绝的物种。

第12页 没有高度发展的羞耻心,童年便不可能存在。

第19页
在文字世界里,做成人意味着有机会了解用非自然符号整理和记录下来的文化秘密。在文字世界里,儿童必须变成成人。但是,在没有文字的世界里,儿童和成人之间就没有必要明确区分,因为不存在什么秘密,文化不需要提供训练就能被人理解。
诚如塔奇曼女士所指出的,这就是为什么中世纪人,不论年龄大小其行为都以幼稚为特征的原因所在。在口语世界里,成人的概念并不存在,因此,儿童的概念就更不用提了。这也是威慑么所有的原始资料都表明中世纪的童年在7岁时就结束了的原因所在。为什么是7岁?因为儿童在7岁时已经能够驾驭语言。他们会说而且明白成人所能说得和理解的一切。他们知道通过口舌透露的一切秘密,而他们知道这些秘密已经足够了。这种现象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何天主教会指定7岁为理性的年龄,……

第23页 另外,当时也没有16世纪伟人所知的礼仪。这是羞耻概念的另一个组成部分。但是的社会并不存在一套内容详实的礼仪可供未成年人学习。

第115页如果没有秘密,童年这样东西当然也不存在了。

第117页我们暂且不去讨论电视将文化弄得支离破碎地问题。有一个问题必须优先回答:为什么电视要强行把整个文化从壁橱里全部搬出来示众?为什么人们本应在心理学家的沙发上和忏悔室里交流的话题,要恬不知耻、堂而皇之地成为公开讨论的话题?

第120页
如同字母书写和印刷书籍,电视敞开了秘密,使以前私密的事得以公之于众。但不同于书写和印刷,电视决不可能限制人们获取信息。识字文化最大的自相矛盾之处,就在于当识字文化使秘密广为人知的时候,它同时也为获得秘密制造了障碍。

第122页
在大多数情况下,社会角色的形成是由特定的信息环境的条件决定的。童年的社会分类尤其如此。儿童是一个不知道成人所知道的某些信息的群体。中世纪时没有童年,因为让成人单独知道某些信息的手段并不存在。在谷登堡的时代,这种手段开发出来了。在电视时代,它又消失了。

第125页 如果成人没有阴暗和捉摸不定的谜需要瞒住儿童,然后以他们认为必须的、安全的和合适的方式向他们解释,那么成人和儿童的界线一定变得很危险地淡薄。

第129页
好奇被愤世嫉俗——或者更糟——被狂妄自大所取代。于是,我们的孩子不能依靠有权威的成人而是依赖不知从哪里来的新闻来获取知识。我们的孩子还没有提问,就被给予了一大堆的答案,简言之,我们身边没有儿童了。////——!

第130页 虽然电视有时候会警告家长“下面的节目包含成人内容……”,但这样做只是会保证更多的、而不是更少的儿童会观看。

第130页
其实,在揭示性秘密方面,电视已经差不多做到了完全消除心理失常这个概念的地步。举例说,看到十二三岁的女孩被当作色情之物在电视广告上展示,现在已是习以为常了。一些成人可能已忘记,曾几何时,那样的行为是被看作精神变态的。他们不得不相信我的话,因为情况的确如此。这并不是说成年男子到最近才开始觊觎青春期的女孩子。他们过去也这样,但问题是他们的欲望一直是小心翼翼地保守着的秘密,特别是不让未成年人知道。电视不仅将秘密公之于世,而且把它当作一种对身体有害的压制、一件无足轻重的事情来播放。就像在中世纪那样,玩弄儿童的私处也许又会重新成为下流的娱乐而已。否则,假如这么说有些过分,也许我们可以明目张胆地说(尽管是象征性的),用儿童来满足成人的性幻想已经变得完全可以接受了。

第131页
为了使读者不至于认为这些观察不过是情感过分拘谨之人的牢骚而已,我要尽可能地将我的观点表达清楚:我们在此讨论的问题是公共知识和隐秘知识之间的区别,以及由于媒体全方位的大暴露而消除了隐秘知识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第132页)说人类性行为下流和丑恶是一回事,尽管依我之见这又是一个危险的想法;说公开剥夺了它的神秘感和敬畏感,从而改变了性行为以及儿童发展的本质和意义,又是另一回事。

第133页 如果说向儿童隐瞒成人暴力和道德无能的各种事实是虚伪,那么,这么做仍然是明智的。当然,为了增进儿童成长的虚伪并不是罪恶。
话虽如此,这并不是说要让儿童对所有的暴力和道德堕落都一概不知。如贝特尔海姆在《童话的用处》中所展示的,童话的重要意义在于,童话故事能够以儿童容易接受的方式揭露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邪恶,比国内且融会贯通,使儿童不受创伤。这不仅是因为童话故事的内容自然演变已有几百年之久,而且它们在成人的控制之下。

第137页
我肯定,到目前为止,我给大家的印象是,所有通过电视传播给儿童的成人秘密都是恐怖、肮脏或令人费解的。但事实上,电视并非如此一边倒。…………例如,还有购物这样的生存快乐。在儿童还很小的时候,电视就向他们揭示消费主义的快乐和购买几乎任何东西后所产生的满足感:从地板蜡到汽车。

第141页 在电视时代,人生有三个阶段:一端是婴儿期,另一端是老年期,中间我们可以称之为“成人化的儿童”。

第143~144页
在电视时代,政治判断从对提议的知识评判转化为对整个人物形象的直观而情绪化的反映。在电视时代,人们赞成或不赞成这些政客,如同喜欢或不喜欢他们一样。电视重新定义了“正确的政治判断”,它把政治判断从一个逻辑判断转变成了一个审美判断。一个勉强识字的十岁的孩子能解释或至少能对候选人所发出的信息做出反应,其迅速程度和容易程度跟一个知之甚多的50岁的人不相上下。其实,儿童的感觉甚至可能更敏锐。

第148页
这种限定“新闻”的方式取得了两个有趣的结果。第一,它让观众难以去思考一个事件;第二,也让观众难以去感觉一个事件。所谓“思考”,我是指有时间和冬季去问自己:这样一个事件的意义是什么?它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它之所以产生的理由是什么?它跟我所了解的世界有什么联系?所谓“感觉”,我是指人类对谋杀、强奸、纵火、贿赂及一切恶性事件的正常反应。

第153页
……,我们甚至可以控告电视广告完全排斥了资本主义的思想意识。也就是说,电视广告已经摒弃了商业主义的一个关键假设,即购买者和行销者都是根据自我利益,经过理性考虑之后达成交易。这个假设在资本主义经济下深入人心,因此,我们的法律严格限制允许儿童进行的商业交易。在深受识字文化影响的资本主义思想意识里,人们相信儿童不具备评价购买者的产品的分析技能,儿童还不能完全理性地进行交易。但是,电视广告呈现产品的形式并不需要分析技能或者我们习惯上认为的理性和成熟的判断。它们不向消费者提供各种各样的事实,它们提供的是偶像,这样成人和儿童都能以同等的感情投入,同时也避免了逻辑或核实的麻烦。因此,把这种传播形式称作“商业广告”是有误导作用的,因为它们蔑视商业语言,主要凭借符号和宗教语言来传播信息。的确,我相信,断定电视商业广告是一种宗教宣传品,是完全不过分的。////——波兹曼对电视广告与宗教宣传的类比非常精彩!

第154页
像一切宗教寓言一样,它们提出罪恶的概念,暗示赎罪的方法,然后预示天堂显圣的远景。它们也暗示邪恶的根源和虔诚的信徒应尽的义务。……(波兹曼举了“衣领上的汗圈”的广告(关于洗衣粉)寓言为例)……第155~156
在电视广告寓言里,邪恶的根源是“技术无知”,即对工业进步所带来的种种益处一无所知。这是造成现实生活中不幸福、羞辱和不和谐的主要根源。而且,正如“衣领上的汗圈”所强烈表现的,技术无知的后果随时可能以土崩瓦解的力量爆发,弄得你措手不及。
技术无知的突然袭击是电视广告神学中尤其重要的一个特征,因此,它时刻提醒会众他们是多么脆弱、不堪一击。人们决不能自满——或者更糟——沾沾自喜。企图简单地生活,不关心技术进步,这样总是危险的,因为这种人的天真幼稚在那些对技术警觉的人的眼里是非常触目惊心的。而那些警觉地人可能是服务员、朋友、邻居或者一个光谱形象,如精灵,它不知从何而来地突然在你的厨房里显现,见证你的懒惰无知。
当然,人们也应该明白,技术无知的含义可以非常广泛,它不仅指对洗涤剂、药品、卫生巾、汽车、药膏和食品的无知,而且指对技术机构的无知,如储蓄银行和交通系统。例如,你可以在度假时突然遇见某个邻居(在电视广告寓言里,这总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发现他们把钱投资在某个银行,那家银行有一些特别优惠的利率你却全然不知。这当然是个精神上的灾难,你和你的假期也就此泡汤。
不过,像在“汗圈的寓言”里所展示,这并非无可救药。通往挽救之路有两个障碍。首先要求你敞开胸怀,接受那些比你高明的人的建议和社会批评。…………第157页
通往挽救之路的第二个障碍牵涉到人么能是否愿意按照别人的忠告行动。按照传统的基督教神学理论,只是聆听福音、甚至布讲福音是不够的。人对福音的理解必须表现在善行上,也就是要有行动。在“汗圈的寓言”里,那个楚楚可怜的妻子几乎马上就有行动,寓言向会众展示她的成果作为结束。
“口臭之人的寓言”有几个版本。我们看到一个妇女完全不知道自己不讨人喜欢的口臭已经有了技术上的解决办法,在受到室友的指点后豁然开朗。那妇女立刻接受了指点。在最后5秒钟,我们看到了结果:在夏威夷度蜜月。在“愚蠢的投资者”的寓言里,我们看到一个男子不知如何让钱生钱,受到别人的启发后,他迅速行动。在寓言结束时,他得到奖励:一辆汽车,或去夏威夷旅行,或近似内心宁静的东西。
第157~158页
由于广告寓言编排紧凑,它的结尾,即最后的5秒钟,必须达到双重目的。它自然也是股市所要表达的教诲意义:如果人们立即行动,就会得到奖励。由于电视广告展现了结果,我们也因此看到了天堂的形象。有时候,比如在“丢失的旅行支票的寓言”里,我们也瞥见地狱:技术无知者迷失方向,最后被判远离家园,永远在外游荡。但是,我们主要看到的还是天堂的形象,它既可以达到,也美妙无比:也就是说,天堂就在此地,此时此刻,在地球上,在美国,而且常常是在夏威夷。

第159页
作为信仰宗教的人民,我们很难说从何时开始我们把对上帝的传统思想的信仰,取而代之为对令人崇敬的技术力量的信仰。虽然应该强调的是,电视广告对于这种转变并没有起任何作用,但是,很显然,电视广告反映了这种变化,记载并夸大了这种变化。因此此,它对成年人精神定位的降低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结果,它模糊了成年和童年之间的界限,因为对于儿童,理解电视广告的神学是毫不费力的。电视广告神学中不含有任何复杂的、需要花费很多精力的东西,它也不会使人产生对人类生存本质这样深奥的思考。接受这种神学的成年人跟儿童别无二致。

第159页 ……可那是这种媒介本身的特点造就了成人化的儿童,而不是媒介使用者的特点所决定的。

第183页
可问题是,首先,家长呆在那儿干什么?为什么有4000个孩子卷入一项锦标赛?为什么新泽西的东不伦瑞克队要和安大略的伯灵顿队比赛?训练这些孩子是为了什么?对所有这些问题的回答是:儿童的游戏已经成为成人热切关心的事情,它已变得非常职业化,已不再是一个脱离了成人世界的世界。

第184页
具有世界级能力的12岁的游泳选手、溜冰选手和体操选手不足为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最显而易见的答案是,较好的教练和训练技巧使儿童能够达到成人水平的能力。可是,问题依然存在:成人为什么要鼓励这种做法?为什么成人要剥夺儿童自由自在、不拘礼节以及自发游戏的欢乐?为什么要儿童经受职业训练、集训、紧张、媒体大肆宣传所带来的种种辛苦?答案跟前面一模一样:传统上有关儿童的独特性的假定正在迅速销往,我们现在有的是新兴的思想:比赛不是为了比赛而比赛,而是为了一些外在的目的,如名望、金钱、身体训练、社会地位的提升、国家的荣誉。对于成年人,比赛是件很严肃的事情。伴随着童年的消逝,儿童眼里的游戏也随之消逝。

第188页
那些我们称之为“脏话”的成人语言的秘密,现在年轻人不仅对它们了然于胸(也许情况本是如此),而且可以像成人一样任意使用。…………这个事实所包含的意义是重大的,因为它表明传统上成人和儿童之间的界限已经遭到侵蚀。它的意义重大还代表了举止利益概念的失落。确实,当语言、服装、趣味、饮食习惯等等越来越趋于相同时,扎根于社会等级观念的礼仪实践和礼仪的意义也相应下降了。在目前这种情况下,承认已经失去了大部分的权威和光环,尊敬年长者的想法变得荒谬可笑了。

第213~214页
在抵制时下所发生的一切时,个人完全无能为力吗?————对这个问题的答案,依我之见,是“非也”。但是,如同所有的抵制活动一样,那是要付出代价的。具体地说,抵制需要设想父母养育孩子是反叛美国文化。例如,只要父母保持在婚姻中,这本身就是违抗的行为,也是对一个持抛弃态度的文化的侮辱。因为在这样的文化中,持续性是没有意义的。跟自己的父母、亲戚住的很近,这样,孩子们可以日日感受血缘的意义,以及对长辈尊敬和责任的价值,这也至少是90%的非美国人的做法。同样地,坚持要孩子们学习延迟满足感的磨练或性行为上的谨慎,或举止、语言和风格上的自我约束,就是把自己放在几乎与一切社会潮流相对立的地位。而且,要保证孩子们努力学习,成为识字有文化的人,是出奇地耗费时间,甚至代价昂贵。然而,最具反叛意义的是努力控制子女接触媒介的机会。事实上,要这么做有两种方法:一是限制子女暴露在媒介前的时间;二是仔细监督子女接触的媒介的内容,并持续为他们提供有关媒介内容的主题和价值方面的批评。要做到这两点绝非易事。而且,这么做,需要家长在抚养子女方面付出极大的关注,这是许多家长都不准备做的。
不过,还是有一些家长坚定不移地做这些事。他们实际上是在公然蔑视他们文化的指令。这样的家长不只是某种知识精英。…………抵制这个时代的精神的家长将促成一个所谓“寺院效应”,因为他们在帮助延续了一个人道传统的存在。我们的文化会忘记它需要儿童的存在,这是不可想像的。但是,它已经快要忘记儿童需要童年了。那些坚持记住童年的人将完成一个崇高的使命。////——确实,在这个以所谓的“叛逆”为时尚的时代,坚守传统才是真正的“叛逆”。

2007年1月24日13时43分

最新评论

  • unic

    2007-01-24 20:43:11 

    好书!确实是好书!!!
    不知道我们这里有没有卖,对于童年的思考我还真是不足!
    不知道我们这里有没有卖。我早就发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翻译了一大堆好书!
    这个星期我们正常上课,不过课业量相对少一点。已经开始看初中数学书了,我的书一本都没有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