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新世界》

《美丽新世界》

[英]阿道司·赫胥黎:《美丽新世界》,王波 译,重庆出版社2005年6月

早就听说过了,刘老师也推荐过,不过一直没读,还是懒吧。

也该读一些文学作品了,我一直欣赏和强调文学也不能总停留在口头上吧。当又一次被提醒后,我要施展一下我看书的干脆——说看就看,想到就买,买到就看。今天下午刚刚送书上门,一口气就被我解决了。

确实很赞,非常赞!非常值得一读。

我有时想,似乎哲学家是为了文学家服务的,哲学家们折腾来折腾去,搞体系搞论辩,苦口婆心地、使尽全力地要表达的那些思想,在文学家笔下竟以如此生动活泼的形式被诠释出来了!

读毕没有获得多少新的启示,明白我的意思吧?之所以没有新的启示,是因为全部都是共鸣。就像读康德等人的书时类似,时而感觉似乎那简直就是我写的东西(错觉、那当然是错觉,嗯)。

反乌托邦题材的作品今天已不少见,许多小说、电影、乃至动画片都是反乌托邦的题材,但无论如何,那些只是对经典的模仿,超越“反乌托邦三部曲”的作品是不太可能的。经典确实是经典,七十余年的沉淀丝毫无损于它能带给人们的震撼。

作者在《美丽新世界》中所表达的思想,与我们这帮所谓的“反科学文化人”是一致的。一个科技昌明的未来,并不一定是一个美好的未来。

在那个美丽的新世界里,有两样东西是过剩的——科学和秩序。

不过在这里用科学一词是不准确的,因为在那个新世界里所昌明的并不是真正的科学,而只是“技术”罢了。那里只有实用的技术,而不再有“无用”的,为了求知,为了追求真理而存在的“科学”。在技术最为昌明的时候,恰恰是科学被彻底遗忘的时候。

而那里的“秩序”则只是一种单调到极致的秩序。我反对极端的自由主义和平等主义,无限制的自由会导致混乱。社会是需要秩序的,是需要稳定的。至少,就像一个家庭需要长幼有序,不能无限制地没大没小。为了维持社会稳定和引导社会的发展,一个集权的政府机构是有必要的。然而,如果追求秩序过了头,又将陷入另一种变态中去。理想的社会正如一首乐曲(正如孔子强调的“乐”字):真正美妙的秩序既不能是完全平等齐一的——例如一律都是一个音;也不能是完全自由散漫、杂乱无章的——例如随手乱弹一通;也不能说为了既保证稳定性、又保证差异性,就人为地设计和安排差异——例如遵循哆来咪发的次序从低到高都弹一遍。一曲曼妙的旋律既似全无规律,又似隐隐有着某种秩序,而这种秩序并不是靠机械性的程式可以规划出来的。总之,理想的社会是可能存在的,但它难以被人设计出来,尤其不能被科学所规划。所以,我个人仍是个理想主义者,然而我认为任何学说都不可能完整地刻画一个理想社会的一切细节,就像任何简化的描述都难以完整地刻画一首音乐那样。一个理想的政府将保持对社会适度的控制——例如引导其“节奏”,不至于让它变成一阵“噪音”,但永远不要试图达到“事无巨细”的掌控。

在“新世界”里有三样东西是缺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作为新世界的个人来说:他没有过去,他从实验室里出生,没有父母,就像是流水线上装配出来的小汽车;他没有现在,他从未对自己的生活有所反思,只是像机械般地工作、想野兽般地性交和享乐。他也没有未来,他除了为现存的社会服务以外没有任何的追求,也没有任何的希冀,没有子孙,更没有理想——他也不需要这些,从小的灌输和当下的快感足以让人忘记一切,他们也不怕死——即便当一个人临死之时恐怕仍免不了恐惧,然而这种恐惧很难传递到其他人那里,因为没有亲人、父母这些概念。

对于文明的整体来说:它没有过去,它取消了“历史”和一切古老的东西,它或许仍知道人类来源于猿猴,却不再了解文明的来源,它们的文化没有根源——如果那还能算是有“文化”的话……它也没有现在,它取消了“哲学”,也就是取消了对现实的反思,忘却了反思也就不会有对“现在”的确认,剩下的只有“习惯”;它也没有未来,一切意义只在于这个永恒不变的最完善的社会中,没有也不需要任何理想的社会,“宗教”更是毫无意义——因为它太古老了,而且没有“用”。

最初的感觉是:毕竟是小说家的夸张笔法,那种社会实在是太不现实的。但细细一想,为什么不现实呢?实在是太现实了,甚至现实的这个世界几乎就是那个“新世界”的一个影子。

崇拜科技、鄙视历史、否定哲学、消灭宗教——这不是我们现时代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着的事吗?从个人来说,虽然不至于无父无母的从实验室出生那样极端,但现代人的“家庭”概念确实是越来越淡了,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都要像做买卖似的签合同、订契约,甚至这类案例还经常被媒体宣扬炒作。当同父母的关系变成了经济关系之后,这与无父无母的流水线产儿还有多大的区别呢?另外,现时代虽然仍保持着一夫一妻制,不至于“新世界”那么极端,然而夫妻间的关系也越来越远离那种互相归属的精神联系,而越来越多地强调肉体和经济的联系,夫妻关系越来越多地是靠肉欲或者经济关系所维系的,而不再是精神上的融合。至于未来呢?现代人忙忙碌碌地工作都是为了什么呢?当然,与“新世界”不同,现代人很少会回答说:我只是为了这个社会服务。现代人看起来还没有那样无私。但最终究竟是为了什么呢?与“新世界”人一样,现代人也越来越多地只是沉浸在既定的、机械化的工作中而回避反思工作的意义。人们辛辛苦苦地赚钱,或者是为了自己享受,或者更无私些:说是为了给后代创造好的条件。那么给后代创造条件后又让后代去追寻什么呢?总之,现代人总是回避意义与目标的问题,除了在忙碌中忘记自己,就是在娱乐和放纵中忘记自己。而现代人的越来越机械化的工作与越来越低俗的娱乐(看看那些将人的丑恶面展露到极致的娱乐节目吧),比起“新世界”又能有多大的不同呢?

另外,要注意:这个“新世界”在我们看来可能是恐怖的(如果已经有现代人觉得那真是个美好世界我只能报以悲哀),但是在“新世界”的人看来却是理所当然的,甚至确确实实是美丽的。将心比心地看,如果站在古代人的视角里看我们的现代社会呢?他们会觉得美好吗?会像现代人那样觉得社会越来越文明、越来越进步吗?或者是像我们看“新世界”那样,古代人眼中的现代社会也是令人恐怖的呢?现代人总是喜欢站在高处自鸣得意,除了科技更发达了一些,现代社会有多少真正值得津津乐道的地方呢?我们不妨尝试着站在古代人的立场,以及站在未来人的立场,站在局外人(例如另一种生物)的立场,从多个视角来反思、反省我们的现时代,这正是哲学需要做的事。

对了,在“新世界”中还缺乏一样重要的东西——丑恶!——“我要的不是
这样的舒服。我需要上帝!诗!真正的冒险!自由!善!甚至是罪恶!……就算我现在是要求受苦受难的权利吧。”……“那你是不是也需要衰老、丑陋、阳痿、梅毒、癌症、饥饿、伤病这些丑陋的东西,甚至你也希望总是在担心明天有不可预知的事发生,或者你还需要遭受种种难以描述痛苦的折磨呢?”接下来是长久的沉默。“是的,这一切我都要。”野蛮人终于开口了。(第236~237页)——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人是幸运的,因为在这个世界中还存在着丑与恶。只有容纳丑与恶的存在,才可能拥有真正的美与善。这也是我的星空哲学的主旨。让我们感恩之心看待善与美,以宽容之胸接纳恶与丑——进而,让我们也感激恶与丑的存在吧!正因为社会中还存在愚蠢和邪恶,哲人和英雄才可能出现;正因为我们人性中存在有根深蒂固的丑恶,我们才有机会拥有可贵的善良之心。

2006年8月18日星期五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